在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中,泌乳素是一种看似熟悉却又常被误解的激素。许多人在体检或备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泌乳素水平升高的情况,随之而来的疑问便是:泌乳素高多少意味着可能患有垂体瘤?泌乳素升高又会对怀孕产生怎样的影响?
泌乳素(Prolactin,PRL)是由垂体前叶泌乳素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其分泌受下丘脑泌乳素释放激素(PRH)和泌乳素抑制激素(主要是多巴胺)的双重调控。在生理状态下,泌乳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同时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及代谢过程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清泌乳素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昼夜节律、月经周期、妊娠、哺乳、应激状态等。一般来说,非妊娠女性的泌乳素正常参考范围为 5 - 25 ng/mL(不同实验室因检测方法和试剂不同,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通常在 2.8 - 29.2 ng/mL 之间);男性的正常范围略低于女性,多为 2.1 - 17.7 ng/mL。需要注意的是,泌乳素水平在一天中呈现周期性变化,清晨起床前达到峰值,下午较低,因此采血检测时通常建议在上午 9 - 11 点进行,以减少昼夜节律的影响。
当血清泌乳素水平超过正常参考范围上限时,即为高泌乳素血症。高泌乳素血症可分为生理性、药理性、病理性和特发性四大类。
妊娠和哺乳是生理性高泌乳素血症的最常见原因。在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雌激素会刺激垂体泌乳素细胞增生和泌乳素分泌,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逐渐升高,至妊娠末期可达到正常非孕女性的 10 - 20 倍。哺乳时,婴儿吸吮乳头会通过神经反射刺激泌乳素分泌,这是一种生理性的泌乳启动机制。此外,应激状态(如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手术、创伤等)、睡眠不足、乳头刺激等也可能导致泌乳素短暂轻度升高,通常在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
许多药物可通过影响多巴胺的合成、释放或受体结合,导致泌乳素分泌增加。常见的药物包括: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利培酮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解除多巴胺对泌乳素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泌乳素分泌。
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和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平衡,间接导致泌乳素升高。
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它们可阻断胃肠道的多巴胺受体,同时也可能对垂体多巴胺受体产生一定影响,引起泌乳素升高。
其他药物:如雌激素类药物(直接刺激泌乳素细胞增生)、阿片类药物(抑制多巴胺释放)、降压药(如利血平,耗竭多巴胺)等。
垂体疾病:是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的最主要原因,其中以泌乳素瘤( prolactinoma )最为常见。泌乳素瘤是垂体前叶泌乳素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约占垂体瘤的 40% - 60%。此外,垂体柄病变(如肿瘤、炎症、创伤等)可导致多巴胺无法有效到达垂体,解除对泌乳素细胞的抑制,从而引起泌乳素升高,称为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增加。TRH 除了刺激垂体甲状腺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外,还能刺激泌乳素细胞分泌泌乳素,因此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常伴有高泌乳素血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脏是泌乳素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泌乳素的清除率降低,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
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部分患者可伴有泌乳素轻度升高)、卵巢早衰等,也可能与高泌乳素血症相关。
肿瘤性疾病:除了垂体泌乳素瘤外,其他部位的肿瘤(如支气管肺癌、乳腺癌等)偶尔也可异位分泌泌乳素,导致高泌乳素血症,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约 10% - 30% 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后,仍未能找到明确的病因,称为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这类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通常轻度至中度升高(一般 < 100 ng/mL),垂体 MRI 检查无明显异常,可能与垂体泌乳素细胞对多巴胺的敏感性降低或存在微小的泌乳素细胞增生有关。
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的肿瘤,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功能性垂体瘤可分泌一种或多种激素,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泌乳素瘤(分泌泌乳素)、生长激素瘤(分泌生长激素,导致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库欣病)等。无功能性垂体瘤则不分泌过量的激素,但可因肿瘤体积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如视神经、海绵窦等),引起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
泌乳素瘤是导致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的最常见垂体肿瘤,其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表现:
女性患者:常见症状为月经紊乱(如月经稀发、闭经)、溢乳(多为双侧乳头自发性或挤压后流出乳汁样液体)、不孕等。长期高泌乳素血症可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进而引起乳房萎缩、骨质疏松等。
男性患者:症状相对隐匿,主要表现为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精子数量减少、不育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乳房发育(男性乳腺发育症)。
血清泌乳素水平检测: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是诊断泌乳素瘤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当血清泌乳素水平 > 200 ng/mL 时,高度怀疑泌乳素瘤;若 > 300 ng/mL,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基本可确诊。需要注意的是,约 10% - 15% 的泌乳素瘤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仅轻度升高(<100 ng/mL),尤其是微腺瘤(肿瘤直径≤10 mm)患者,此时需要结合垂体 MRI 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此外,对于药理性或其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血清泌乳素水平通常不会超过 100 ng/mL,若超过此值,应高度警惕垂体瘤的可能。
垂体影像学检查:垂体 MRI 是诊断泌乳素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可清晰显示垂体的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微腺瘤在 MRI 上多表现为垂体前叶内的低信号结节,边界较清晰;大腺瘤(肿瘤直径 > 10 mm)则可表现为垂体体积增大,向鞍上或鞍旁生长,压迫视神经或海绵窦。对于怀疑垂体瘤但 MRI 检查结果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进行 CT 检查或动态增强 MRI 扫描。
排除其他病因:在诊断泌乳素瘤之前,必须排除其他导致高泌乳素血症的原因,如药理性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因此,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病史,进行甲状腺功能、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一般来说,血清泌乳素水平与泌乳素瘤的大小呈正相关。微腺瘤患者的泌乳素水平通常在 100 - 300 ng/mL 之间,少数可低于 100 ng/mL;大腺瘤患者的泌乳素水平多 > 300 ng/mL,甚至可达数千 ng/mL。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相关性并非绝对,个别大腺瘤患者由于肿瘤缺血坏死或存在多巴胺受体敏感性异常,泌乳素水平可能仅轻度升高,而一些微腺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分泌功能活跃,泌乳素水平也可能显著升高。因此,不能仅凭泌乳素水平来判断肿瘤的大小,必须结合垂体 MRI 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由于垂体柄受到压迫(如颅咽管瘤、脑膜瘤、淋巴结肿大等)或损伤,导致多巴胺无法有效到达垂体,解除对泌乳素细胞的抑制,从而引起泌乳素升高。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通常中度升高(多在 100 - 200 ng/mL 之间),垂体 MRI 检查可发现垂体柄增粗、移位或鞍区占位性病变,但垂体本身无肿瘤。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除了泌乳素升高外,还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如畏寒、乏力、体重增加、便秘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显著升高,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降低。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后,泌乳素水平可逐渐恢复正常。
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如前所述,该类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轻度至中度升高,垂体 MRI 检查无异常,且排除了其他明确的病因。需要注意的是,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患者有一部分可能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垂体微腺瘤,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泌乳素水平检测和垂体 MRI 复查。
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功能紊乱:泌乳素通过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脉冲式分泌,进而导致垂体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的分泌减少或节律异常。LH 和 FSH 是调控卵巢功能的关键激素,它们的异常会导致卵泡发育障碍,表现为卵泡生长缓慢、不排卵或排卵异常,从而引起不孕。
卵巢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可直接作用于卵巢,降低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影响卵泡的成熟和黄体功能。黄体功能不足时,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发育不良,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即使成功受孕,也容易发生早期流产。
临床表现:女性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常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稀发、闭经,这是由于排卵障碍导致的。同时,溢乳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约 30% - 80% 的女性患者会出现溢乳,乳汁多为白色或淡黄色,质地较稀薄。此外,长期高泌乳素血症还会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阴道干涩、性交疼痛等症状,进一步影响性生活和生育。
性腺功能减退:泌乳素升高可抑制男性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睾酮的能力下降。睾酮是维持男性性功能和精子生成的重要激素,其水平降低会导致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力下降等,从而引起不育。
精子质量异常:高泌乳素血症可直接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导致精子发生障碍,表现为精子密度降低、精子形态异常、精子活力减弱等。研究表明,男性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的精子质量参数(如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等)显著低于正常男性,且泌乳素水平越高,精子质量异常越明显。
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高泌乳素血症主要通过干扰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的正常功能,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细胞的发育,从而导致生育障碍。在女性中,主要表现为排卵障碍和黄体功能不足;在男性中,主要表现为性腺功能减退和精子质量异常。此外,高泌乳素血症还可能通过影响生殖器官的局部微环境,如子宫内膜容受性、宫颈黏液性状等,进一步降低受孕机会。
对于发现泌乳素升高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因排查。包括: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月经紊乱、溢乳、性欲减退等)、用药史(特别是可能引起泌乳素升高的药物)、既往病史(如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慢性肾病等)、生育史等。
体格检查:女性患者需检查乳房有无溢乳、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男性患者需检查睾丸大小、性功能状态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泌乳素检测:按照标准的采血时间和方法进行检测,必要时重复检测以排除应激等因素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检测:包括 TSH、T3、T4 等,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
其他检查:如性激素六项(包括 LH、FSH、雌激素、孕激素、睾酮等)、肾功能、肝功能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影像学检查:对于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100 ng/mL)或伴有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垂体 MRI 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垂体瘤。
药理性高泌乳素血症:对于因服用药物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若病情允许,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或停用相关药物。对于必须长期服用的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可考虑更换对泌乳素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或联合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来降低泌乳素水平。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应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如左甲状腺素钠),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恢复,泌乳素水平通常会逐渐降至正常。
垂体泌乳素瘤:
药物治疗: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治疗泌乳素瘤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有溴隐亭和卡麦角林。这类药物通过与垂体泌乳素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抑制泌乳素的分泌,同时可使肿瘤体积缩小。溴隐亭起始剂量为 1.25 mg / 晚,根据泌乳素水平和耐受性逐渐增加剂量,常用剂量为 2.5 - 7.5 mg / 天,分 2 - 3 次服用;卡麦角林的疗效优于溴隐亭,且副作用较少,常用剂量为 0.25 - 1.0 mg / 周,分 1 - 2 次服用。药物治疗的目标是使血清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和排卵功能恢复,肿瘤体积缩小。对于微腺瘤患者,经过长期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肿瘤可完全消失;对于大腺瘤患者,即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也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肿瘤体积较大导致严重压迫症状(如视力急剧下降、脑积水等)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和开颅手术,目前经蝶窦手术是首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脑脊液漏、垂体功能减退等,且术后复发率较高,约 30% - 50% 的患者术后会出现泌乳素水平再次升高。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手术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的患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的起效较慢,通常需要数月至数年才能看到效果,且可能导致垂体功能减退、视神经损伤等副作用,因此应用相对较少。
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对于血清泌乳素水平轻度升高(<100 ng/mL)、无明显临床症状且垂体 MRI 检查正常的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可定期随访,每年检测一次泌乳素水平和垂体 MRI。若出现症状加重(如月经紊乱加重、溢乳明显、不孕等)或泌乳素水平进行性升高,应及时进行治疗。
女性患者: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肥胖会加重内分泌紊乱)。
监测排卵:在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后,可通过基础体温测定、宫颈黏液观察、超声监测卵泡等方法监测排卵,选择在排卵期同房,提高受孕几率。
黄体支持:对于有黄体功能不足的患者,在确认怀孕后,可给予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治疗,预防早期流产。
男性患者: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辐射、化学试剂等),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药物治疗:在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降低泌乳素水平的同时,可联合使用一些改善精子质量的药物(如维生素 E、左卡尼汀、克罗米芬等),具体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辅助生殖技术:对于精子质量严重异常、自然受孕困难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 - 胚胎移植(IVF - 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
对于患有高泌乳素血症并成功怀孕的女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药物调整:对于正在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患者,在确认怀孕后,是否继续用药存在一定争议。一般来说,溴隐亭和卡麦角林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但为了避免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多数医生会建议在怀孕 3 个月后逐渐停用药物。对于泌乳素瘤体积较大(尤其是大腺瘤)的患者,由于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肿瘤体积增大,引起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需要密切监测,必要时可继续用药或进行手术治疗。
定期产检:除了常规的产前检查外,还应注意监测头痛、视力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垂体 MRI 检查(避免在孕期进行 CT 检查,以免辐射对胎儿造成影响)。
哺乳问题:对于泌乳素瘤患者,若肿瘤体积较小且未服用药物,可正常哺乳;若正在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由于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健康,建议暂停哺乳。
泌乳素升高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异常,其与垂体瘤的关系密切,但并非所有的泌乳素升高都是垂体瘤引起的,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当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200 ng/mL),尤其是伴有月经紊乱、溢乳、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垂体泌乳素瘤的可能,及时进行垂体 MRI 检查。泌乳素升高对怀孕的影响主要通过干扰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功能,导致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足、精子质量异常等,从而引起不孕。对于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应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调整药物、治疗原发病、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在备孕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泌乳素水平和生殖功能,必要时给予排卵监测、黄体支持等指导。孕期需注意药物调整和定期产检,确保母婴安全。总之,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是解决泌乳素升高相关问题的关键,通过科学的管理,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