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 10%-15%。在临床诊疗中,患者和家属最常问的两个问题是:“得了垂体瘤会不会昏迷?”“手术是不是一定要把垂体切掉?” 这两个问题既关乎疾病的紧急风险,也涉及治疗的核心选择。本文将结合临床实例、权威研究数据,详细解答这些疑问,同时梳理垂体瘤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疾病。
垂体瘤本身是良性肿瘤,多数患者病程缓慢,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月经紊乱、视力模糊、肢端肥大等轻微症状,并不会直接导致昏迷。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垂体瘤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进而导致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这些情况需要格外警惕。
垂体位于颅底的垂体窝内,上方是视神经交叉,下方是蝶窦,两侧是海绵窦,后方紧邻脑干。当垂体瘤生长到一定体积(通常直径超过 4 厘米,称为巨大垂体瘤)时,可能向后方压迫脑干。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负责调控呼吸、心跳、意识等基本生命功能。一旦受压,就可能导致意识障碍。
这种情况的昏迷多伴随其他预警信号,比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因颅内压升高)、一侧肢体无力、瞳孔大小不等(脑干受压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立即就医,拖延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干损伤。
垂体卒中是垂体瘤的严重急性并发症,指垂体瘤内突然出血、梗死或坏死,导致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压迫周围组织。这种情况的发生率约为 1%-5%,多发生在无功能垂体瘤或生长激素型垂体瘤患者中。
垂体卒中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视力急剧下降、眼外肌麻痹(如眼球转动受限、复视),严重时可在数小时内陷入昏迷。美国梅奥诊所 2022 年的研究指出,垂体卒中导致昏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肿瘤急性增大压迫脑干,二是出血或坏死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颅内压骤升。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的 “指挥中心”,能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激素,调控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腺体的功能。当垂体瘤影响激素分泌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内分泌紊乱,引发 “激素危象”,进而导致昏迷。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危象:如果垂体瘤压迫垂体,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会使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减少。皮质醇是维持人体应激反应、血压、血糖的重要激素,严重缺乏时会出现低血压、低血糖、电解质紊乱,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最终昏迷。临床数据显示,约 3% 的垂体瘤患者会因未及时补充激素而发生这种危象。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时(黏液性水肿昏迷)可出现低体温、心动过缓、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这种情况在老年垂体瘤患者中更易发生,死亡率较高。
很多患者听到 “垂体瘤手术” 就担心:“是不是要把垂体整个切掉?” 事实上,现代垂体瘤手术的核心目标是切除肿瘤、解除压迫、保留垂体功能,而非盲目摘除垂体。是否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垂体,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类型以及与正常垂体组织的界限。
垂体虽小(约 0.5 克),但功能重要,一旦被完全切除,会导致多种激素缺乏,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激素替代药物(如甲状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这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只要肿瘤与正常垂体组织有明确界限,医生都会尽量保留正常垂体。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经鼻蝶内镜手术已成为垂体瘤的主流术式。这种手术通过鼻腔自然通道到达垂体窝,在高清内镜下能清晰区分肿瘤和正常垂体组织。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2024 年发布的指南显示,对于直径小于 3 厘米的垂体瘤(微腺瘤或中等大小腺瘤),90% 以上可通过内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同时保留垂体功能。
肿瘤侵犯正常垂体:如果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如侵袭性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与正常垂体组织界限不清,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可能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受侵犯的垂体。
多次复发的肿瘤:对于反复复发的垂体瘤,若保守治疗无效,为了防止肿瘤再次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可能需要行垂体全切术。
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坏死:严重的垂体卒中可能导致正常垂体组织坏死,丧失功能,此时切除坏死的垂体对患者影响不大,反而能避免后续感染等并发症。
即使手术中保留了部分垂体,术后仍可能出现短暂的激素分泌异常,这是因为手术创伤可能导致垂体暂时 “功能抑制”。多数患者在术后 3-6 个月内,垂体功能会逐渐恢复。医生会在术后定期检测激素水平,根据结果调整激素替代治疗方案。
《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2023 年的研究指出,术后垂体功能恢复的关键在于:手术中尽量减少对垂体柄的损伤(垂体柄负责传递下丘脑的调控信号)、避免过度电凝止血(高温可能损伤正常垂体组织)。因此,选择经验丰富的术者和先进的手术设备,对保护垂体功能至关重要。
很多人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垂体微腺瘤(直径小于 1 厘米),且没有任何症状(如激素异常、视力问题)。这种情况下,通常不需要立即手术或药物治疗,只需定期复查(每 6-12 个月做一次磁共振和激素检测)。如果肿瘤长期稳定,可终身随访观察。
但需要注意,某些类型的垂体瘤(如泌乳素瘤)即使无症状,若肿瘤逐渐增大,也可能在未来出现问题。因此,定期复查是必要的。
部分垂体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比如泌乳素型垂体瘤,常用药物为溴隐亭或卡麦角林,能有效降低泌乳素水平,缩小肿瘤体积。约 70%-80% 的泌乳素瘤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达到临床缓解,无需手术。
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垂体瘤(如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方式。
垂体瘤的复发率与肿瘤类型、切除程度有关。微腺瘤的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约为 5%-10%;巨大垂体瘤或侵袭性肿瘤的复发率较高,可达 20%-30%。术后定期复查(术后 3 个月、6 个月、1 年各做一次磁共振)能早期发现复发,及时干预。
垂体瘤虽然常见,但多数情况下并不危险,只有在肿瘤巨大、发生卒中或激素危象时,才可能出现昏迷等紧急情况。日常生活中,若出现头痛、视力下降、月经紊乱、肢端肥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早发现、早干预能显著降低风险。
关于手术,现代医学的目标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垂体功能,多数患者无需摘除垂体。即使因病情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垂体,通过规范的激素替代治疗,患者也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垂体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等),患者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避免因过度焦虑或侥幸心理延误治疗。科学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