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9-0925

无功能垂体瘤

无功能性垂体瘤分几种?复发率有多高?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中无功能性垂体瘤在垂体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虽然无功能性垂体瘤不像功能性垂体瘤那样会引起典型的激素分泌过多症状,但它仍然会因为肿瘤的占位效应给患者带来诸多健康问题。对患者而言,理解疾病本质、配合规范随访、保持心理韧性,是应对这一"沉默杀手"的良好方案。医学界将持续探索,致力于实现患者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高度统一。

  一、无功能性垂体瘤的定义与特征

  无功能性垂体瘤是指垂体瘤细胞不具备分泌具有生物活性激素的能力,或者分泌的激素量极少,不引起临床症状的垂体瘤。这类肿瘤通常是通过对垂体组织的压迫,影响周围正常垂体细胞的功能以及对周围神经结构(如视神经、海绵窦内的神经血管结构等)产生压迫而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例如,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可能引起垂体功能减退,出现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症状。

无功能性垂体瘤分几种?复发率有多高?

  二、无功能性垂体瘤的分类有几种?

  (一)根据细胞起源分类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

  这是无功能性垂体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起源于促性腺激素细胞,这些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负责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然而,在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中,虽然细胞发生了肿瘤性转化,但分泌的FSH和LH通常没有生物活性或者分泌量不足以引起典型的内分泌亢进症状。这种肿瘤细胞在组织学上通常表现为嫌色性或弱嗜酸性,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检测到FSH和LH的存在,但激素水平在血液中往往没有明显升高。

  无分泌颗粒的未分化细胞瘤

  这类肿瘤细胞的起源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由垂体前叶中未分化的干细胞恶变而来。其特点是在细胞内没有发现典型的分泌颗粒,无法确定其与特定激素分泌细胞的关联。在组织学上,这类肿瘤细胞的形态多样,缺乏明确的细胞分化特征,通常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容易侵犯周围的组织结构,如海绵窦、蝶窦等,给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

  嗜酸干细胞瘤

  嗜酸干细胞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无功能性垂体瘤类型。它起源于嗜酸干细胞,这种细胞在正常垂体组织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可能与生长激素(GH)和泌乳素(PRL)的细胞系有一定的关联。但在嗜酸干细胞瘤中,细胞发生恶变后,虽然具有嗜酸细胞的特征,但并不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GH或PRL。这类肿瘤在组织学上表现为嗜酸细胞的形态,通过免疫组化等技术可以发现其具有独特的细胞标志物,但与正常嗜酸细胞的功能和分泌特性有明显区别。

  (二)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分类

  嫌色细胞瘤

  嫌色细胞瘤是无功能性垂体瘤中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显微镜下,肿瘤细胞的胞质染色较浅,几乎没有明显的颜色,这也是“嫌色”名称的由来。嫌色细胞瘤的细胞形态相对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排列紧密。虽然细胞看起来比较单一,但在生物学行为上,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嫌色细胞瘤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相对较轻,而有的则具有一定的侵袭性,会侵犯周围的骨质、神经和血管结构。

  嗜酸细胞瘤(无功能性)

  如前面所述,这一类型起源于嗜酸干细胞等相关细胞。在组织学上,肿瘤细胞的胞质呈现嗜酸染色的特征,细胞体积相对较大,圆形或椭圆形。与功能性嗜酸细胞瘤(如生长激素瘤)不同的是,这种无功能性嗜酸细胞瘤不引起生长激素过多的相关症状,而是主要通过占位效应影响周围结构。它在垂体瘤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特性,在诊断和治疗上也需要特别关注。

  嗜碱细胞瘤(无功能性)

  嗜碱细胞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的嗜碱细胞。正常的嗜碱细胞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激素,但在无功能性嗜碱细胞瘤中,虽然细胞具有嗜碱细胞的形态特征,通过特殊染色(如碱性染料染色)可以显示胞质的嗜碱性,但并不分泌有活性的相关激素。这种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生物学行为也存在差异,有的可能相对局限,有的则可能具有侵袭性。

  三、无功能性垂体瘤的复发率有多高?

  (一)影响复发率的因素

  手术切除程度

  手术切除是无功能性垂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如果手术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复发率相对较低。然而,由于垂体瘤的位置特殊,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完全切除肿瘤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当肿瘤侵犯海绵窦时,海绵窦内的神经(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等)和血管(如颈内动脉)限制了手术切除的范围,可能导致肿瘤残留。研究表明,对于手术切除率达到90%以上的无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复发率可能在10% - 20%左右;而如果手术切除率低于50%,复发率可能高达50% - 80%。

  肿瘤的大小和侵袭性

  肿瘤的大小与复发率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较大的无功能性垂体瘤(直径大于3cm)更容易复发。这是因为大肿瘤往往更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如蝶骨、鞍膈等,并且在手术切除时更难以完全清除。侵袭性无功能性垂体瘤,即那些突破垂体包膜,侵犯周围骨质、神经或血管结构的肿瘤,复发率更高。例如,侵袭性的无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可能会向鞍上、鞍旁甚至斜坡方向生长,这种情况下,即使进行了手术和辅助治疗,复发率也可能超过50%。

  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无功能性垂体瘤复发率有所差异。如嫌色细胞瘤,虽然它是常见的类型,但如果是具有侵袭性的嫌色细胞瘤,复发率相对较高。而无分泌颗粒的未分化细胞瘤由于其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复发率往往也较高,可能达到60% - 80%。相比之下,一些相对局限的嗜酸细胞瘤(无功能性)或嗜碱细胞瘤(无功能性),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有效治疗,复发率可能相对较低,在20% - 40%左右。

  辅助治疗情况

  除手术外,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也会影响无功能性垂体瘤的复发率。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手术后残留肿瘤的控制或无法手术患者的治疗。对于接受了适当剂量和合适方式放射治疗(如伽马刀、质子治疗等)的患者,复发率会有所降低。例如,在手术后辅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无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其复发率可能比单纯手术患者降低10% - 30%。然而,放射治疗也有其局限性和副作用,如可能导致放射性脑损伤等。药物治疗在无功能性垂体瘤中的作用相对有限,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部分无功能性垂体瘤伴有垂体功能减退时使用激素替代治疗等),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间接影响复发率。

  (二)不同研究中的复发率数据

  短期复发率

  在一些短期随访(1 - 3年)的研究中,无功能性垂体瘤的复发率有较大的波动范围。对于较小的、非侵袭性的无功能性垂体瘤,经过手术治疗后,短期复发率可能在5% - 15%左右。但对于较大且具有侵袭性的肿瘤,短期复发率可能高达30% - 50%。这主要是因为短期内,手术切除不彻底以及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在短时间内就会表现出复发的倾向。

  长期复发率

  长期随访(5 - 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数据显示,无功能性垂体瘤的复发率呈现上升趋势。一些研究表明,经过5年的随访,无功能性垂体瘤的复发率可能达到20% - 40%,而10年的复发率可能会上升到30% - 60%。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留的肿瘤细胞可能会继续生长,并且在患者机体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肿瘤细胞也可能重新活跃起来,导致肿瘤复发。

  无功能性垂体瘤根据细胞起源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在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复发率受到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大小和侵袭性、组织学类型以及辅助治疗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能让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更清晰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和定期复查,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更新时间:2025-05-16 14:23:14

垂体瘤

INC 是一个专注于世界神经外科领域技术超群、声誉斐然的大师级专家学术交流的医生集团。INC旗下各学术团队所签约的教授均为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及各国际神经外科学术组织的主席级别成员、世界神经外科各大知名专业杂志主编,以及神经外科教科书中以其本人名字命名手术方式和解剖结构的教科书级神经外科巨擘。

垂体瘤科普知识

您可以还关心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