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9-0925

鞍区垂体瘤

脑部鞍区垂体瘤能做微创手术吗?术后鞍区信号异常怎么回事?

  在神经外科的诊疗范畴中,脑部鞍区垂体瘤是一类发病率不容忽视的疾病。据统计,人群中垂体瘤的发病率约为 10%-15%,虽然多数垂体瘤为良性肿瘤,但因其所处的鞍区位置特殊,毗邻视神经、海绵窦、下丘脑等重要结构,肿瘤的生长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视力下降、头痛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患者被确诊为脑部鞍区垂体瘤后,“能否进行微创手术” 以及 “术后鞍区信号异常意味着什么” 往往成为他们非常关切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垂体瘤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术后恢复评估,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息息相关,

  脑部鞍区垂体瘤能否进行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的优势与原理

  微创手术凭借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已成为众多外科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脑部鞍区垂体瘤的治疗领域也不例外。神经外科常用的垂体瘤微创手术主要是经鼻蝶窦入路手术。该手术方式是利用人体天然的鼻腔、蝶窦通道,在神经内镜或显微镜的辅助下,直达鞍区,精准切除肿瘤。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经鼻蝶窦入路手术避免了开颅带来的巨大创伤,大大降低了对脑组织、血管和神经的牵拉损伤风险,同时也减少了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住院天数减少,生活质量得以更快提升。

脑部鞍区垂体瘤能做微创手术吗?术后鞍区信号异常怎么回事?

  适合微创手术的垂体瘤类型

  并非所有的脑部鞍区垂体瘤都适合进行微创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于大多数垂体瘤患者而言,若肿瘤主要向鞍内生长,或者向鞍上、鞍旁轻度扩展,未严重侵犯海绵窦、包绕重要血管,且肿瘤质地不过于坚韧,这类垂体瘤通常适合采用经鼻蝶窦入路微创手术进行切除。此外,对于一些功能性垂体瘤,如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等,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药物治疗禁忌证时,微创手术也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不适合微创手术的情况

  然而,当垂体瘤体积巨大,向鞍上广泛生长,甚至突破鞍隔,与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粘连紧密,或者肿瘤明显侵犯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手术中难以在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肿瘤时,微创手术就存在较大风险,此时可能需要考虑开颅手术或者联合多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另外,如果患者存在鼻腔、鼻窦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无法经鼻进行手术操作;或者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创伤,也不适合进行微创手术。

  术前评估的重要性

  为了确定患者是否适合微创手术,术前需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除了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外,还需要借助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对肿瘤与视神经、海绵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的侵犯程度判断具有重要价值;CT 检查则有助于了解蝶窦的气化情况、骨质破坏程度等,为手术路径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还需要进行内分泌功能检查,评估垂体瘤是否具有分泌功能,以及对患者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程度,这对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垂体瘤术后鞍区信号异常怎么回事?

  术后正常的影像学改变

  在脑部鞍区垂体瘤微创手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鞍区出现一定的信号异常并不罕见。术后早期,由于手术操作对鞍区组织造成的创伤,局部会出现出血、水肿等改变。在 MRI 图像上,出血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信号表现:急性期(数小时至数天),出血表现为 T1WI 等信号、T2WI 低信号;亚急性期(数天至数周),T1WI 和 T2WI 均表现为高信号;慢性期(数周以后),T1WI 和 T2WI 则表现为低信号。而水肿在 T2WI 上表现为高信号,在 T1WI 上表现为低信号。这些出血、水肿等改变属于术后正常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会逐渐吸收,水肿也会慢慢消退,一般在术后 1 - 3 个月左右,鞍区的信号会逐渐恢复正常。

  此外,手术后鞍区的解剖结构会发生改变,如蝶窦内会残留手术填塞的明胶海绵、碘仿纱条等材料,这些材料在 MRI 图像上也会呈现出特殊的信号表现,容易被误认为是异常信号。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手术记录,医生可以准确判断这些信号是由于手术材料所致,并非肿瘤残留或复发

  肿瘤残留或复发

  虽然微创手术能够实现对垂体瘤的精准切除,但由于垂体瘤的生长特点以及鞍区复杂的解剖结构,有时难以做到肿瘤的完全切除,从而导致肿瘤残留。残留的肿瘤细胞在术后可能会继续生长,引起鞍区信号再次出现异常。一般来说,在术后复查的 MRI 图像上,如果发现鞍区存在异常信号影,且该信号影的形态、强化方式与术前肿瘤相似,就需要高度怀疑肿瘤残留或复发的可能。对于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如果术后内分泌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内分泌紊乱的表现,同时影像学检查提示鞍区信号异常,也应警惕肿瘤残留或复发。

  肿瘤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质地、侵袭性、手术切除程度等。对于体积较大、质地坚韧、侵犯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肿瘤,手术完全切除的难度较大,残留和复发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内分泌功能评估,以便及时发现肿瘤残留或复发,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再次手术、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

  术后并发症导致的信号异常

  除了肿瘤残留或复发外,术后的一些并发症也可能导致鞍区信号异常。例如,术后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鞍区局部炎症反应。在 MRI 图像上,感染区域表现为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环形强化。患者通常伴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全身和局部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C 反应蛋白增高等炎症指标异常。一旦确诊为术后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还需进行手术清创引流。

  另外,术后脑脊液漏也是常见的并发症。当手术过程中损伤鞍底硬膜,导致脑脊液从鞍区漏入鼻腔或鼻窦时,在 MRI 图像上可显示鞍区与鼻腔、鼻窦之间存在异常的脑脊液信号影。脑脊液漏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腰大池引流等)或手术修补等方法进行治疗。

  还有,术后垂体功能低下也可能在影像学上有所表现。由于手术对垂体组织的损伤,导致垂体分泌激素的功能下降,鞍区的垂体组织在 MRI 图像上可能会出现体积缩小、信号改变等表现。患者会出现相应的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如乏力、嗜睡、性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需要通过补充相应的激素进行治疗。

  总结与建议

  脑部鞍区垂体瘤的微创手术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新选择,但手术的可行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经过全面、严谨的术前评估来确定。而术后鞍区信号异常可能是正常的术后改变,也可能是肿瘤残留或复发、术后并发症等原因所致。无论是手术方式的选择,还是对术后情况的判断,都需要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患者而言,在确诊为脑部鞍区垂体瘤后,不要盲目焦虑,应积极与医生沟通,详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在接受微创手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术后护理和康复,定期进行复查,包括 MRI 等影像学检查和内分泌功能检查。通过定期复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鞍区信号的变化以及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即使在复查过程中发现鞍区信号异常,也不必过度惊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更新时间:2025-05-14 17:38:36

垂体瘤

INC 是一个专注于世界神经外科领域技术超群、声誉斐然的大师级专家学术交流的医生集团。INC旗下各学术团队所签约的教授均为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及各国际神经外科学术组织的主席级别成员、世界神经外科各大知名专业杂志主编,以及神经外科教科书中以其本人名字命名手术方式和解剖结构的教科书级神经外科巨擘。

垂体瘤科普知识

您可以还关心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