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导致身高增长过快的核心机制是 GH 腺瘤自主分泌过量生长激素,尤其在骨骺未闭合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引发巨人症。早期诊断(基于 GH/IGF-1 测定与垂体 MRI)和及时干预(首选手术切除,辅以药物或放疗)是阻止身高过度增长、预防严重并发症(如心肺功能异常、代谢紊乱)的关键。治疗需个体化,强调多学科协作,同时关注患者的生长发育、内分泌功能及心理健康。随着微创技术与靶向药物(如 SSA、GHA)的发展,多数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但长期随访仍不可或缺,以确保肿瘤控制与激素水平稳定。
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后叶或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良性肿瘤,其导致身高异常增长的核心机制与生长激素(GH)分泌异常密切相关。根据肿瘤分泌功能的不同,约 70% 的功能性垂体瘤为生长激素瘤(GH 腺瘤),其次为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等,但仅 GH 腺瘤会直接引发身高过度增长。
生长激素的促生长机制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其生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促进生长:
直接作用:刺激软骨细胞增殖,促进长骨骨骺板(生长板)的软骨基质合成,加速骨骼纵向生长(尤其在儿童期骨骺未闭合时)。
间接作用:促进肝脏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1),后者通过作用于外周组织(如骨骼、肌肉)进一步介导生长效应。
GH 持续过量的病理效应
垂体 GH 腺瘤会自主分泌过量 GH,导致血液中 GH 和 IGF-1 水平显著升高,引发:
儿童期(骨骺未闭合):全身各组织生长亢进,表现为身高增速远超同龄儿童,最终发展为巨人症(Gigantism)。
成年期(骨骺已闭合):长骨无法继续纵向生长,但肢端(手、足、下颌)及软组织(如皮肤、内脏)过度增生,形成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值得注意的是,若垂体瘤在青春期前发病(如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由于骨骺尚未闭合,过量 GH 会持续刺激骨骺板软骨细胞分裂,导致身高异常快速增长,甚至可达 2 米以上(典型病例报告显示,未经治疗的巨人症患者平均最终身高超过 1.9 米,部分可达 2.3 米以上)。
性激素轴紊乱的间接作用
垂体瘤(尤其是大腺瘤)可能压迫垂体柄或下丘脑,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异常,进而引起:
青春期延迟或停滞: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分泌不足,骨骺闭合时间显著推迟(正常男性骨骺闭合约 16-18 岁,女性约 14-16 岁,患者可延迟至 20 岁以后),为身高过度增长创造了更长的 “窗口期”。
性发育异常:部分患者出现乳房发育不良、月经紊乱(女性)或睾丸萎缩(男性),进一步加剧生长失衡。
其他激素分泌异常的协同效应
垂体瘤可能同时影响其他内分泌轴,如:
甲状腺轴: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不足或过量,影响甲状腺功能,间接干扰生长代谢(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减缓生长,而亢进可能加速代谢,但 GH 过量的主导作用通常更显著)。
肾上腺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异常可导致皮质醇水平波动,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与 GH 协同促进组织增生。
身高增长异常
增速加快:儿童期年身高增长超过正常范围(正常儿童每年约 5-7cm,患者可达 10cm 以上),且持续时间长(如青春期后仍未减缓)。
比例失衡:四肢长骨增长显著,表现为手足偏大、指间距超过身高(正常情况下指间距≈身高),面部特征逐渐粗犷(如眉弓突出、下颌前突,早期可能不明显,但随病程进展加重)。
伴随症状
头痛与视力障碍:肿瘤增大压迫鞍膈或视神经交叉,导致前额或颞部头痛,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
代谢异常:高血糖(GH 拮抗胰岛素作用)、血脂异常、多汗、关节痛(软骨过度增生引发关节磨损)。
垂体功能减退:肿瘤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可导致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皮质醇等分泌不足,表现为乏力、怕冷、性欲减退等。
实验室检查
基础 GH 与 IGF-1 测定:随机 GH 水平>5μg/L(正常<2.5μg/L)或 IGF-1 高于同年龄、性别参考范围上限,高度提示 GH 过量。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口服 75g 葡萄糖后,正常 GH 应被抑制至<1μg/L,若 GH 不被抑制或反而升高,可确诊肢端肥大症 / 巨人症(儿童患者需结合骨骺状态判断)。
其他激素检测:包括性激素(FSH、LH、雌二醇、睾酮)、甲状腺功能(TSH、FT4)、皮质醇等,评估垂体其他轴功能。
影像学检查
垂体 MRI:首选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微腺瘤<1cm,大腺瘤≥1cm)、是否侵犯海绵窦或鞍上区(图 1 为典型垂体瘤 MRI 表现)。
X 线与 CT:骨骼 X 线(如手部、膝关节)可观察骨骺闭合情况,CT 用于评估肿瘤钙化或骨质破坏(较少用)。
鉴别诊断
非垂体性病因:如性早熟(因性激素提前分泌导致骨骺早闭,通常身高增长先快后慢)、甲状腺功能亢进(身高增长加速但伴代谢亢进症状)、Marfan 综合征(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以细长体型为特征,无 GH 升高)。
其他垂体瘤类型:泌乳素瘤若导致性激素缺乏,可能间接引起生长延迟,需通过激素测定排除。
治疗目标为:①控制肿瘤生长,解除压迫;②纠正 GH/IGF-1 过量,阻止身高过度增长;③保护垂体功能,改善并发症。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与侵袭性、激素水平综合制定,强调多学科协作(内分泌科、神经外科、儿科、骨科等)。
适应症
所有有症状的垂体 GH 腺瘤(无论大小),尤其是肿瘤压迫鞍区结构(如视神经、垂体柄)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儿童患者需尽早手术,以尽可能大程度保留骨骺闭合前的干预时机(研究显示,青春期前手术可显著降低最终身高,延迟治疗者身高平均增加 5-10cm)。
手术方式
经蝶窦微创手术(首选):通过鼻腔或唇下切口到达蝶窦,切除肿瘤,适用于 90% 以上的垂体瘤(包括大腺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垂体功能保留率高(约 70% 微腺瘤患者术后 GH 达标)的优势。
开颅手术:仅用于肿瘤向鞍上广泛侵袭、经蝶窦难以切除或术后复发的病例,并发症风险(如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较高。
术后管理
激素监测:术后 48 小时内检测 GH、IGF-1.判断是否完全切除(理想目标:GH<1μg/L,IGF-1 正常);长期随访每 6-12 个月复查,警惕复发(5 年复发率约 10%-20%,与肿瘤侵袭性相关)。
垂体功能替代:若术后出现腺垂体功能减退(如皮质醇、甲状腺激素不足),需终身激素替代治疗(如泼尼松、左甲状腺素)。
生长抑素类似物(SSA)
作用机制:抑制 GH 分泌,降低 IGF-1 水平,部分药物(如奥曲肽、兰瑞肽)还可缩小肿瘤体积(对约 30% 的肿瘤有效)。
适应症:
术前缩小肿瘤(适用于大腺瘤侵袭海绵窦,提高手术切除率);
术后 GH 未达标者(作为辅助治疗,约 60%-70% 患者 IGF-1 可恢复正常);
无法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尤其儿童患者,需权衡药物长期安全性)。
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胆石症(长期使用需定期超声检查),罕见低血糖或心律失常。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
作用机制:激动多巴胺 D2 受体,抑制 GH 分泌(仅对约 10%-15% 的 GH 腺瘤有效,通常与 SSA 联合使用)。
药物选择:溴隐亭、卡麦角林(后者疗效更强,副作用更少)。
GH 受体拮抗剂(GHA)
代表药物:培维索孟(Pegvisomant),通过阻断 GH 与受体结合,直接降低 IGF-1 水平。
适应症:SSA 治疗失败或不耐受者,尤其适用于 IGF-1 持续升高但 GH 正常的患者(约 30% 肢端肥大症患者存在 GH “正常化” 但 IGF-1 仍高的情况)。
注意事项:需每日皮下注射,可能引起肝酶升高,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适应症
术后残留或复发肿瘤,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无法手术的侵袭性大腺瘤(如肿瘤包绕颈内动脉)。
放疗方式
传统外放疗:如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IMRT),总剂量 45-50Gy,分 25-30 次,GH 达标时间通常需 2-10 年,垂体功能减退风险较高(10 年发生率约 50%-80%)。
立体定向放疗(SRS):如伽马刀、射波刀,适用于直径<3cm 的肿瘤,单次高剂量照射,起效较快(1-3 年),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但仍有 20%-30% 患者出现垂体功能减退。
儿童患者特殊考量
因放疗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如颅骨发育、认知功能),除非万不得已,青春期前患者应避免使用,优先选择手术联合药物治疗。
骨骺闭合前的干预
若手术或药物治疗后 GH/IGF-1 仍未达标,且骨骺尚未闭合,可考虑联合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或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用于延迟骨骺闭合,但需严格评估性激素水平,避免过度抑制性腺发育)。
骨科随访:监测长骨生长速度,评估关节负重情况,预防早期骨关节炎。
代谢与心血管并发症管理
控制血糖:GH 过量导致胰岛素抵抗,需使用二甲双胍、GLP-1 受体激动剂等,必要时胰岛素治疗;
监测血压、血脂: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左心室肥厚(GH 过量可导致心肌细胞增生)。
心理与社会支持
身高异常可能引发自卑、社交障碍,尤其儿童患者需心理干预;
青春期后患者若出现肢端肥大症面容(如鼻唇增厚、下颌前突),可考虑整形外科手术改善外观(如颌面矫正)。
治疗时机:青春期前诊断并治疗的患者,最终身高可接近正常范围(通过手术 + 药物控制 GH,骨骺闭合前身高增速可降至正常);延迟诊断者(如成年后才发现)常遗留肢端肥大症表现,且心血管、代谢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
肿瘤特性:微腺瘤治愈率高(术后 GH 达标率>80%),大腺瘤或侵袭性肿瘤易复发,需长期药物或放疗控制。
激素监测:术后第 1 年每 3 个月测 GH、IGF-1.之后每年 1 次;同时监测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功能(至少每年 1 次)。
影像学检查:术后 3 个月首次垂体 MRI,之后每 1-2 年复查,若怀疑复发则及时检查。
多学科随访:包括内分泌科、神经外科、骨科、眼科(监测视野变化)、口腔科(评估下颌咬合异常)等。
垂体瘤导致身高增长过快可通过手术切除、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管理身高的过快增长。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同时,心理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全面的护理,患者可以有效地管理垂体瘤,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